8 月 7 日,本田中国发布的 7 月销量数据显示达麟操盘,终端汽车销量为 44817 辆,同比下滑 14.75%;今年 1-7 月累计销量 359969 辆,同比下滑 23.16%。这已是本田中国连续第五年销量下滑,从 2020 年 162.7 万辆的巅峰,跌至 2024 年的 85.23 万辆,同比暴跌 30.94%,首次跌破百万辆。
今日,东风本田对大河汽车《S7月销不足百辆,6月河南只卖两台,东风本田怎么办?》一文做出独家回应,认为相关文章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及市场应对存在严重误判。
东风本田表示,文中将部分车型的阶段性市场表现过度放大,暗示东风本田陷入 “严峻生存考验”,这与事实不符。东风本田强调,始终坚定深耕中国市场,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发力,各项业务均按规划正常推进。其中,CR-V、思域、英仕派等主力车型市场表现良好,CR-V 今年 6 月份销量更是突破 1.7 万辆,绝非如文中所渲染的那般陷入困境。
针对文章对 S7 车型的描述,东风本田认为存在片面性和误导性。东风本田承认,S7 作为新产品达麟操盘,上市后确实面临市场竞争压力,但其销量数据是在特定市场阶段和竞争环境下的表现(其中河南6月销量两台),不能以此全盘否定车型价值及企业的市场策略。而且达麟操盘,东风本田已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策略,旨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,文章却忽视企业的积极应对,片面强调销量下滑,易对公众产生误导。
对于文章中关于东风本田 “反应迟缓”“决策滞后” 的评价,东风本田表示缺乏客观依据。其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变化,在新能源转型、产品研发、市场策略等方面不断调整优化,并非如文中所言 “直到销量大幅下滑才想起要迎战”。企业内部始终根据市场动态积极推进各项工作,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,文中的相关表述属于主观臆断。
然而客观事实是,本田在国内销量下滑,除受中国新能源品牌激烈竞争挤压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外,也与本田在中国市场转型新能源过慢有关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6 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达 53.3%,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5.3%。
今年上半年,本田中国分别推出了东风本田 S7 和广汽本田 P7 两大纯电产品,但从终端销量来看表现未达预期,月销量甚至未过百。
此外,中国曾经是本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如今随着本田中国销量下滑,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相继被美国、日本等市场超过。有观点认为,如果本田不能在中国迅速扭转颓势,甚至可能走上三菱中国的老路。
8 月 2 日,在东风本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培训班暨警示教育大讲堂上,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以《迎战》为主题发表讲话,提出 “高产出者高报酬、低产出者低收入、无产出者则退出” 的理念,还强调 “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,让看得见用户的人决策产品”。这番话被外界解读为东风本田要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信号,试图通过调整内部机制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。
而东风本田此次提出的改革理念,虽释放出积极信号,但要达成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却面临诸多挑战。
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认为,抛开内部环境是否能达到,从外部环境而言,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本土新能源品牌在技术研发、市场响应速度、产品性价比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。东风本田在新能源转型上已经落后一步,即便内部进行改革,要在短时间内弥补与本土品牌的差距并非易事。
而且,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选择已经形成一定的惯性,东风本田要改变消费者对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印象,吸引更多用户购买其新能源产品,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,仅靠内部机制调整难以快速实现。同时,本田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以及对中国市场的资源投入等,也会对东风本田的改革效果产生影响,这些外部因素并非东风本田自身可以完全掌控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