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冉优先配
编辑|冉
前言这几个月,世界局势有点紧。大家都在盯着一个时间节点——8月1日。
因为就在这一天之前,美国总统特朗普放了狠话,说要对欧盟进口商品加征30%关税。这话一出,等于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欧洲,尤其是德国这个经济大户。
以前,美国对盟友“割点韭菜”,欧洲还能睁只眼闭只眼,但这次不同了。德国终于不忍了,公开强硬回击美国,还带动整个欧盟准备反制。这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“贸易对抗”,甚至有德国官员喊出“如果美国想要战争,那就奉陪到底”。
听起来像是情绪激动,但其实背后有冷静的算计。德国之所以突然敢“硬气”,不是靠拍桌子,而是有了实打实的底气。而这些底气,和中国脱不了干系。
美国掏刀,欧洲靠墙,德国这次是真的怒了
这事的起点,其实就是美国又一次“动手割韭菜”。特朗普政府直接宣布,要从8月1日起,对所有欧盟商品加征30%的进口关税。如果谈判失败,立刻实施,毫不含糊。
你别小看这个数字。30%关税是什么概念?德国一年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额在580亿欧元左右,光这一下关税下来,德国可能直接蒸发200亿欧元的利润,GDP都有可能因此减少0.3%到0.5%。
更直白地说,奔驰、宝马、大众这些德国巨头的海外利润要被硬生生削一大块。
刚开始,德国其实还有点侥幸心理,以为这又是美国谈判的老套路:先开高价,最后落个中间值。德国政府甚至愿意妥协,表示如果美国愿意把关税压到10%,大家还可以谈谈。但美国的回应很干脆——15%是底线,汽车行业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这一回,德国真的被逼到了墙角。要知道,德国的出口命脉里,汽车是第一支柱。七成德国汽车是销往海外的,而美国和中国是前两大买家。这时候美国砍下这刀,不只是抢市场,还直接卡住德国制造业的脖子。
这也不是美国第一次这么做了,过去几轮摩擦,德国人一向“克制”,默克尔时期留下的传统就是“多忍、多谈、不吵架”。
但如今局势变了,美国步步紧逼,而德国的经济又在放缓,如果再继续退让,连自己都保不住。
所以这一次,德国不再回避,副总理哈贝克直接取消了与美国代表团的会晤,外交部也宣布暂停部分高层沟通。更关键的是,德国把反制建议正式提交到了欧盟,主张对美国的新能源车、医疗设备、智能制造产品等启动对等性特别关税的评估。
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操作,以前德国从不带头对美国硬刚,这一次直接把自己推上了第一线。
法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国也迅速响应,甚至连一向保守的荷兰和丹麦也不反对。这不是德国一个国家在闹情绪,而是欧盟整体被美国逼得走投无路,集体开始还手。
要命的是,欧盟这次不仅考虑关税报复,还打算动用非关税手段,比如数字服务税提升到7%,限制亚马逊、微软这些美国科技巨头在欧盟的市场份额,甚至还有一张底牌——“反胁迫工具”,一旦启用,就可以对美国进行投资限制、金融制裁甚至知识产权封锁。
这些招数听着就知道,不是拿来吓唬人的,是准备真打了。
中国送来“三件法宝”,德国才敢挺直腰杆子
那么问题来了:德国为啥突然变得这么硬气?以前可是“能忍就忍”的典范啊。这一次敢带头和美国对着干,关键就在于——中国送来了三件“法宝”,让德国看到了可以翻身的可能。
第一件法宝,是一个政治信号。
就在美国放出征税最后通牒的敏感时刻,中国外交部宣布一件事: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问中国。
这个时间点太关键了,恰好踩在美国8月1日关税“大限”的前一周。这次访问的信号很明确——中欧要加强合作,共同面对外部压力。
要知道,冯德莱恩之前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,甚至一度放话如果中国不让步,她就不访华。可现在不但来了,还亲自带头访华,这就说明,欧盟知道自己不能只靠美国撑腰,必须找到新的平衡点,而中国就是那个关键的对象。
第二件法宝,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合作。
德国有一个优势,也是一个软肋,那就是它的制造业。奔驰、大众、宝马、西门子、巴斯夫,这些响当当的名字,其实都严重依赖出口,尤其依赖中国市场。
以大众为例,在中国的销量占了全球销量的超过40%;奔驰也有三分之一的车卖到中国。最近几个月,中国商务部连续对德国车企释放善意,不仅放宽电池配套企业入市限制,还加快审批流程,让宝马在沈阳的新工厂、大众的电池实验室项目提前落地。
不仅如此,中国还主动提出深化新能源车、自动驾驶领域的中德合作。德国也不客气,总理默茨已确定年底率领企业代表团访问中国,包括大众、宝马、巴斯夫、蒂森克虏伯的CEO都要随行。目的很明确:继续绑定中国市场,寻找抗美突破口。
中国的态度就是:“你被美国逼得难受,那我就给你一条活路。”德国看懂了这点,也把合作当成了应对危机的“底牌”。
第三件法宝,是抗美贸易战的实战经验。
中国和美国打了七年贸易战,现在还在打,但打到现在,谁输了?看一组数据就明白了:
2025年上半年,中国实现进出口贸易顺差4.21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大涨近50%,这个数字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七成。美国使出浑身解数想拖垮中国,可结果是,中国越战越强。
这让德国人眼前一亮,原来只要产业链足够完整,自主能力足够强,就能顶住美国的压力。而欧盟、尤其是德国,这几年也在推进“战略自主”。德国经济部紧急宣布,2025年将增加150亿欧元的研发预算,重点发展半导体和氢能。
可以说,中国不是嘴上鼓励德国硬气,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:“别怕,顶住是有希望的。”
欧亚靠拢,美国被夹在中间,格局要变了
德国这次的“反击”,不是情绪失控,而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。更重要的是,这场行动让世界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以前,欧洲是美国最稳的盟友,尤其是德国,向来讲求秩序、规则、合作。但美国越来越把欧洲当成提款机,不顾盟友死活搞“美国优先”,早已经让很多欧洲国家心寒。
现在,德国带头跳出来,说白了就是给其他国家做了个示范:对美国说不,也可以活下来,甚至活得更好。
欧盟也不是傻子,看到德国敢带头,法国、意大利、荷兰这些国家都不再遮遮掩掩了,纷纷响应。而且这次德国并没有孤军奋战,中国就在身后默默支持,一边提供市场,一边稳定供应链,还不断释放善意,这让欧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“安全感”。
中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,美国却陷入了两难:要真打贸易战,美国自己的大豆、波音飞机、医疗设备也要受损;要是让步,那特朗普的“强人形象”就全破了。
而德国,完成了一次从经济大国到地缘政治主导者的角色转变。以前德国在全球事务中偏“被动应对”,这次直接走到了前台,主导欧盟政策、影响全球博弈。
同时,中国也通过这场风波稳住了局势,不仅没被孤立,反而成了欧盟眼中可靠的“新朋友”。未来中德联手,对抗美国的霸凌主义,可能会成为新常态。
结语
这场斗争没有硝烟,却足以改变未来世界的走向。美国以为可以一手掌控盟友,但却发现,越是压迫,越容易失去。欧盟则在危机中找到转型的可能,而中国,始终在稳扎稳打中,逐步扩大话语权。
谁在赢,谁在输优先配,也许现在还看不清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一个不再一边倒、一超多强的新格局,已经开始在柏林、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悄然形成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