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上观新闻报道,浙江开始整治PPT了,不仅机关单位开会不再需要做PPT了,对公务政务活动中的视频也提出了“减量、减费、减负”原则,引发基层干部广泛点赞。
事实上,大家并不是反对PPT本身。PPT、视频作为信息分享的辅助工具美林配资,如果能让交流、展示变得更加直观易懂,大家也乐见其成。公众反对的,是把PPT、视频当作公务政务活动的标配,“不管需不需要,都得有”,以至于“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工作,也要做几十页的PPT或小视频来呈现”。在这些场合,PPT看似图文并茂,实则注水拔高,脱离了作为辅助工具的本意。
用PPT给汇报加戏,把简单事项复杂化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不容忽视的一点,是工作人员担心“没有PPT、短视频的加持,会显得对上级调研不重视,无法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”。当使用工具的目的变了味,汇报也成了“视觉竞技场”,甚至出现了花钱找“外援”的怪现象。
PPT、视频到底要不要做,关键看是否必要。如果能清晰、直观地呈现复杂问题,提升沟通效率,那就值得做,应该做;如果只是为了“有”而有,对工作实效并无实质帮助,那这就是必须摒弃的形式主义。
形式主义的狡猾之处,在于它时常换“马甲”。今天是过度使用PPT和视频,明天可能是别的什么新花样。要给基层减负,就要破除各种变形的形式主义,意识到评判工作成效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,就是能否更好地为群众服务。
工具本无错,关键看有没有用对地方。让PPT回归其辅助工具的本位,让干部们从“屏幕”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回归“实干”的主场美林配资,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直面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并给予及时、高效的回应。这,也是公众对“PPT退场”的深层期待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